快捷导航   热门中考资讯   北京中考政策指南   2018北京中考大事记   历年中考分数线   历年中考真题及答案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2016北京中考分数线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北京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方法 > 语文复习方法 > 正文

2013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2)

来源:家长帮社区    作者:形而上活    2013-05-31 15:48:08

说两句



  •   阅读理解: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答:这是个兼语结构。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的大治。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答: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

      答: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思考并提问。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答: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答:邹忌把妻、妾、客比齐王的嫔妃、群臣及其他诸侯国;把自己与徐公谁美的事比齐王治理国家之事;把自己所受的蒙蔽比齐王所受的蒙蔽。

      6.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答: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君主,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就会很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办,所以不需说多余的话。

      7.请你谈一谈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8.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根据是什么?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答:根据是:勇气。此举说明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9.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答: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10.讽谏的结果如何?

      答: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11.齐威王是怎样对待邹忌的进谏的?

      答:首先肯定"善","乃下令"完全采纳了邹忌的建议。

      12.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想想,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等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曹刿劝谏鲁庄公而大获全胜;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如果想要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主有容忍之量,从谏如流。

      13.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1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参考: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1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16."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17.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18.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

      答:"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类比"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2018北京各区中考一模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思品 历史 生物 地理
    2018北京各区中考二模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思品 历史 生物 地理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热门推荐

    热门专题

    •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3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 2023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2023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2023中考特别策划

    [2023中考]2023中考分数线专题

    北京中考指南

    北京中考指南

    2019年中考已经向我们走来,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中考,中考网编辑团队将北京中考政策逐一进行深入解读......[更多]

    阅读收藏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

    中招计划

    志愿填报

    中考体育

    中考签约

    中考分数线

    中考备考

    中考真题

    中考一模

    中考二模

    中考作文

    中考复习

    中考说明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

    重点高中

    十一学校

    北京二中

    北京四中

    一零一中学

    北大附中

    首师大附中

    初中试题库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月考试题

    单元测试

    模拟试题

    中考压轴题

    中考热点

    中考报考时间

    中考分数线

    中考成绩查询

    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志愿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