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北京站 > 重点高中 > 中考成绩 > 正文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张灵 2010-09-25 09:31:38
十一学校:在中学设科学实验班
十一学校的“科学实验班”从招生起就高调宣称,这是“全国首家设在中学的科学实验班”。从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老师配备上均凸显出科研特色。
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表示,科学试验班将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开发不同的课程。班内按照不同发展方向,组建不同的学习模块,对接不同升学目标。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将构建动态的“班内模块”。学生在学业初期会根据选课类型、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模块分组”。比如物理竞赛小组、微生物发酵俱乐部、未来经济学家论坛、机器人智能小组等。学校会对各种类型的“模块”和“分组”,在实验室、图书资料、自习室的使用、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实例:世博考察感受科研魅力
今年暑期,30名首届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和7位教师组成的科学考察团,赴上海、杭州进行了首项科研活动——上海世博科学考察之旅。考察期间,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要参观考察的国家场馆,并将考察结果形成报告回校后进行汇报展示。世博园里的电动车、喷雾降温装置、环保建筑都成为学生们研究的对象,汇报过程中,由老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审还要不时进行点评“挑刺儿”。汇报会整整开了一天,学生们通过展示也深刻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
教学绝招:每名学生配备3位导师
科学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配备3位导师,包括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个人发展、品行养成等全方位指导。为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实验班将实行弹性学制。学生们拥有灵活的课程实施方案,优化和整合课时进度安排,有机会申请国内外高校课程,学生修满国家规定的学分即可完成高中学业。
根据不同学生需要,学校容许实验班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提供自主学习时间。
第十七中学:传媒精英中学打造
北京市第十七中的“传媒特色实验班”是目前各高中实验班中办学特色最为明显的,在招生时就提出了“播音主持和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方向,前来报考的学生在面试时就提前体验了类似大学的专业考试选拔。
教务处主任张素燕介绍,传媒特色实验班的开设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高校输送一批专业素养高、文化功底扎实的人才。为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在学校的申请下,区财政、区教委首批拨付专项资金48万元,用于建设数字化传媒实训教室,目前已装配到位。同时,实验班的学生还将不定期参与传媒大学的各种学术活动,开阔眼界。
实例:第一次课被老师挑刺
“面试时,老师拿出一段温家宝总理的讲话,让我朗读后做即兴点评。”谈起面试经历,传媒特色实验班班长陈晓妍仍记忆犹新。当时正在十七中读初中的她,爱好写作,平时喜欢读文章,但对于今后具体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得知学校高中部要办传媒实验班的消息后,她在爸爸的鼓励下决定试一试,“为自己多培养一种技能,对今后走上社会有帮助。”陈晓妍如愿以偿考入实验班播音主持专业。
第一次播音主持课,老师就给了18位选报该专业的学生一个“下马威”。“老师说我们的发音是北京话不是普通话。”当时,老师让每人即兴朗诵一段文章,18个学生朗诵完,本来还自我感觉良好,却遭到了老师毫不客气地“挑刺儿”,第一次专业课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打那以后,同学们对自己的发音格外注意,就连平时的早读,也属实验班的朗读声最大。
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王旭介绍,第一堂课上,老师让同学们配合编排一部音乐剧,大家忙得手忙脚乱,也在游戏中真正认识到电视编导工作的重要性。“原来以为电视编导就是在幕后做做编辑工作而已,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学问,从如何构图到选择合适的音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王旭说,这次学习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电视编导。
教学绝招:传大老师每两周授一次课
十七中地处朝阳区,与中国传媒大学仅相隔3公里,在市、区教委的鼎力协助下,两校签订协议,合作设立“传媒特色实验班”,首批招生规模40人,在保证正常高中课程开足开齐的前提下,由中国传媒大学选派教师,对实验班进行专业教学指导。专业课每两周上一次,安排在周二下午,每次授课4节。平时,两类专业学生在同一班级上正常的高中课程,专业课时则分专业授课。开学至今,学生们已经有了第一次专业课的经历。
专家观点:不要把实验班变成生源竞争
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市一中原校长王晋堂认为,作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高中实验班的出现值得鼓励和肯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这些实验都是一种先行探索,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和模仿,在大胆实践的同时还应谨慎探索。
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仍以淘汰选拔制为主,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不可能实现所有人的成功。高中实验班既是一种探索,就应该打破这种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单一模式,不以分数论英雄,使更多人才有机会得到培养。
在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不要把办实验班变成一种变相的生源竞争,用实验班去限制优质生源的流失,应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来考虑。
王晋堂表示,办实验班还容易进入的另一个误区就是不断给学生“加料”,课程安排得过满过多,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否则杰出人才不可能出现。“应该多做减法,把学生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潜能。”
相关文章:
2018北京各区中考一模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思品 | 历史 | 生物 | 地理 |
2018北京各区中考二模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思品 | 历史 | 生物 | 地理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