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北京站 > 初一年级 > 小升初 > 正文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2008-10-14 11:30:52
取得更优秀的高考成绩与拥有国际或者国内重大活动社会实践经历,哪个更重要?记者调查发现让人吃惊:超过一半的优秀中学生都选择了后者。他们说,后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目前也更受知名大学招生青睐。
●新闻事件●
●全球学生角逐“世界对话”学校竞赛
上周,世界最大的学生竞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承办的“世界对话”学校竞赛在北京举行决赛。
在来自140多个国家3.6万多名参赛学生中,黎巴嫩和叙利亚合作团队因为“想出了一个专门针对残疾儿童的操场的联合概念”而获得一等奖。这个操场是一个可以安全玩耍、并且相互学习对方文化的地方。
印度尼西亚和乌克兰合作团队获得二等奖。他们是以“快乐阅读”来达到促进知识传播以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目标。他们创办了一个“自行车图书馆”,里面的书是学生自己创作并绘制插图的,希望以此达到将读书变为乐趣。
怎样了解伊拉克的难民儿童对生活的看法?经过彼此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叙利亚的学生走访了在叙利亚生活的伊拉克难民儿童,并让他们画出了他们的记忆和希望。这些画被寄往美国并被装订成书,以提高人们对难民危机的认识并同时为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筹款。这个创意获得了三等奖。
惟一一个进入决赛的中国中学生来自福州。她和她的西班牙伙伴想出了与西班牙发展密切而持久的关系办法:一起制作了一本关于一个假想的中国之行的书《文化之舟》,他们还建立了博客和网站来展示团队资料和项目合作成员。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对话”校园竞赛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跨文化交流比赛,其目标是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项目设计,内容涉及音乐、戏剧、美术、摄影、雕塑、网页等。
据悉,该活动大约持续1年时间,由七个主要阶段构成,包括参加比赛的每所学校都要与全球另一个洲的学校代表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电话或者邮寄等各种联系方式与合作团队取得联系,增进双方的了解,讨论合作计划以及如何开展跨文化对话(合作项目);共同确定选题、筹划活动、确定时间表;提交成果等。
●新闻调查●
●拥有国内外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经历成时髦
在这次世界对话学校竞赛活动现场,活跃着一群北京中学生身影:有的作为陪伴伙伴、有的则参与现场活动的志愿服务……对于参加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感到非常高兴。
记者对北京十三中、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学、北师大附中、月坛中学、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师大二附中等知名中学100多名优秀中学生调查发现,拥有国内外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经历,已经成为当前他们最时髦的行为。
一个名叫冉冉的男生,自从升入高中以来,就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每年至少有三四次,比如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日高中生文化交流、到维也纳音乐厅参加演出等。“父母对我很支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冉冉说,“我认为考试成绩只要保持一定水平就行了,现在大家都明白了综合能力才是将来发展的最大资本。”
国外大学招生注重社会实践经历,也激发了想留学的中学生参加大型活动的热情。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14)班的钟灵毓被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她的成绩很优秀,但绝不是出类拔萃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老师说,之所以能争取到耶鲁的机会,这和她的社会实践有很大的关系,在学校她经常参加国际交流中心举行的各种活动,如外事接待、中德两国学生的科技交流及竞赛活动等,她甚至还只身去德国参加比赛。
●新闻分析●
●高校招生政策变化影响中学生选择不同经历
近几年出国留学已渐渐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主流选择,并且中学生出国不断升温,出国留学的群体中,中学生的比例达到40%,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比例更高。仅以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为例,学生高中毕业申请出国的人数以每年成倍的比例递增,其中2008年便有170多名学生走向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多伦多大学、都灵理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
社会、学校也渐渐在为中学生出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家长对出国的认识更全面,也更乐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去,学生自身也乐意走出国门,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仅北京而言,除各种国际学校,普通中学也不同程度上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袁爱俊说:“学校还带学生们走出学校,走出国门,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多元文化,学会融会贯通。尤其开设直通车等绿色通道,为学生考入国外知名大学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教育界人士指出,中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时髦”现象绝非偶然,知名大学招生政策的变化是中学生选择经历的风向标。“目前,申请国外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成绩好不是唯一通行的金钥匙,他们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说,“近年来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高校,以注重综合能力作为选才新标准的自主招生,为了能在名校的自主招生中脱颖而出,中学生除了依然注重分数外,则开始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记者手记●
●大学应以招到什么样的学生为荣?
在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还是中国家庭的最大梦想时,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学生却逃离高考走向国外。在慨叹优秀人才流失之余,我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大学应以招到什么样的学生为荣?”
近年来的招生录取季节,有两类事件持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议。关注的“一是清华、北大与香港高校对高分学生的争夺,二是部分学有专长但却总分较差的学生落榜。”由关注引起的核心争议是“高校到底应该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大学应以招到什么样的学生为荣?个人认为,不是在一次高考中的高分考生,而是招收到了适合该大学学习并在将来有潜质发展的学生。这类学生当然就不是学习考试机器了,而应该是“综合能力”较高的学生。
为此,我为国外名校招生制度叫好,为近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的自主招生叫好。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中学生不再只关注考试分数叫好。其实,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8北京各区中考一模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思品 | 历史 | 生物 | 地理 |
2018北京各区中考二模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思品 | 历史 | 生物 | 地理 |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北京中考网,2017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